美国将采用芯片密码技术以提高信用卡安全系数
By Anne , Dealam Contributor ,Published on 2/17/2014
美国银行卡消费很普遍,个人手持现金并不多,一般十几二十块就够了,随便街头小店就可以刷卡,无需密码,仅仅签字就可以,签字认证也不严格。网上消费更简单,将信用卡上所列的信息提供给网站即可,我这才意识到国外信用卡不能丢失的真正含义。国内的信用卡虽然有保护密码设置,但仅限银联通道使用,在国际线路上刷卡只需要签名和本人证件,问题在于消费时商家很少核实消费人的身份,随便签字就可以了。网上消费也是如此,只要将国内有visa或master标志的信用卡上信息输入完全,即可成交。这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很危险,一旦信用卡丢失,或被网站、收银员等记录信息,会被他人轻易盗刷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我在美国还没有听说收银员参与信用卡犯罪的事情发生,至于网站消费,就要甄别正规网站与乱七八糟网站的区别,据说有刺激的影视网站危险系数大,那就属于不该去消费的地方了。
现在苹果软件许多要付费使用,在美国只要将信用卡挂上链接,每笔消费自然会划走,而在国内此类划款消费是不行的,苹果想了个办法,就是给你建一个虚拟账户,你先要将50或100充值进去,假如你要买6元的软件,那么就扣你6元,余额在您自己账户留着备用,如果我仅仅用一个软件,那么余额就贡献给苹果啦,也难怪大家都在越狱。美国人做事也很小心,一般只给信用卡客户2-3000元的额度,综合评定给增加额度。而我们国内银行为了鼓励信用卡消费,不管你收入如何,凭消费能力给额度,消费越多提升额度越快,这样也可能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犯罪事件开绿灯。其实国内国外都会出现信用卡犯罪,但相比之下,国内银行对各类卡的使用,在信用保障上与美国差距很大。
在美国消费,从买机票、住店到买地铁卡、口香糖都可以刷卡,街头杂货铺都有刷卡机,在美国用现金也确实麻烦,交易中会有许多零钱,买几次东西,兜里会有许多硬币,硬币在美国流通非常普遍,账单都算到分,原本你买东西算一个整数,一加上营业税就出来几毛几分了,营业员非常熟练的找赎。
在美国,顾客拿到账单时,总是先掏出信用卡刷一下,然后潇洒地签上大名。不过,美国人即将与这种付款方式说再见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网站报道,2015年10月前,所有现在正在使用的美国信用卡都将寿终正寝,一种搭载 “芯片密码”(Chip-and-Pin)技术的新卡片将会接替原有信用卡。不再有黑色磁条,也无需用户在卡片上签字,新型信用卡采用“芯片密码”验证系统,消费者刷卡消费时,需要输入交易码,方能完成交易。目前,美国两家大型信用卡公司威士(Visa)和万事达(Mastercard)都承诺将使用新技术制作卡片。
其实,“芯片密码”并不是新鲜玩意。早在数年前,欧洲人就已开始使用。该卡安全性远高于传统信用卡“磁条加签名”的组合,也便于追踪交易和打击欺诈。有评论称,美国的信用卡技术已落后欧洲等全球很多地区约10年时间。
堂堂科技大国,为何会在信用卡技术上慢世界一拍?传统观点认为,过去,其他地区改换新卡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那些地区的信用卡欺诈率更高,他们想要通过换芯片卡来打击欺诈。第二,“芯片密码”支付系统可以在“离线”状态下完成,即在未与银行联网的情况下卡和终端可以完成授权交易。在网络通信技术不甚发达的国家,这种离线支付格外有吸引力。反观美国,长期以来,上述两点都不能构成强大的驱动因素。首先,美国信用体系较为完善,磁条信用卡欺诈率一直较低;其次,美国拥有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,磁条卡运作的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;更重要的是,美国支付体系成熟,传统磁条卡渗透率太高,若想改换新卡,还面临改造成本高这一特殊挑战。
正是由于信用卡技术的老旧,近年来,美国已成为信用卡欺诈行为的温床。据报道,美国的信用卡交易量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一,但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数量却几乎占全球一半。美国信用卡公司万事达的技术专家卡洛琳·巴尔法尼认为,一大批信用卡欺诈犯已把阵地从欧洲移向美国,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盗取信用卡信息竟然远比欧洲容易。据美国媒体报道,去年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,在“塔吉特”和“尼曼”等大型连锁零售商店的消费者中,有7000万张信用卡号码被盗取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此次“被迫”痛下决心大规模更换信用卡。“芯片密码”技术将大大提高持卡人消费的安全性。首先,它需要输入交易密码,这就大大降低了收银员耍猫腻盗取信用卡信息的机会。而在传统信用卡验证机制下,收银员很可能独自在后台记下卡号,或者事先对刷卡机的卡槽动手脚,然后在顾客眼前堂而皇之地将其磁条信息复制下来。其次,“芯片密码”信用卡将完全取代传统黑色磁条的作用,而后者由于成本较低、问世时间较长,已成为黑客入侵的重灾区。据美国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报道,法国在使用“芯片密码”信用卡后,信用卡盗用和欺诈案件发生率下降了约80%。